梦远书城 > 现代 > 许地山文集 | 上页 下页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893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男,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落花生》;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类有关的文章。

  妻子周俟松,为晚清民初诗人周大烈的六女儿。

  ***

  1893年2月3日,许地山生于台湾台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被占领后,举家迁回大陆,落户于福建龙溪。

  三岁时,随父于漳州定居。

  四岁时入私塾读书。

  不多时,许地山家道中落,开始自谋生计。他在石码眉麓小学当过教员,也曾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1915年12月,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

  1917年,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21年1月,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2月10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8月,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

  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

  1941年8月4日,因劳累过度病逝。


许地山1

许地山2

许地山3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