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卢梭 > 新爱洛伊丝 | 上页 下页
一五三


  “摩西十诫”说;“不可杀人①。”结果怎样呢?如果这一条要在世上严格实行的话,那就连坏人和敌人也不杀了,而那个曾经使许多人丧失性命的摩西,他本人就没有实行他自己的训条了。如果有什么例外的话,第一个例外当然是赞成自愿死亡的了,因为它不存在暴力和不公正的问题,而这两点,恰恰是杀人之所以是犯罪行为的原因,而大自然又对之严加防范的。

  --------
  ①摩西十诫,请参见《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二十章。

  他们还告诉人们:“你们要耐心忍受上帝赐给你们的痛苦,把你们所受的苦变成功德。”如果这样来实行基督教的教义的话,那简直是把教义的精神完全领会错了!人遭受千百种痛苦,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块由苦难组成的织物,他好像就是为了受苦受难而生的。在他所受的苦难中,有些是可以躲避的。理智当然是希望他能躲避;宗教是从来不违背理智的,因此也会赞成人躲避他能躲避的苦难。然而,理智使人躲避的苦难的数目,与他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被迫忍受的苦难相比,那简直是太少了!仁慈的上帝让人把它们变为功德的,是后一种苦难,他接受他强迫我们缴纳的贡品,让我们今生奉献,来生受益。对人的真正的惩罚,只能来自大自然,而他之耐心忍受强加在他身上的痛苦,那是按上帝对他的要求做的,如果谁硬要多做一点,那他就是一个疯子,应当把他关起来,或者是一个骗子,应当加以惩处。因此,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躲避一切可以躲避的苦难,即使这样,我们躲不过的苦难还是太多。生命一旦成为一个不好的东西,我们就应毫不惋惜地抛弃它;此事可以由我们自己作主,既不冒犯上帝,也不冒犯他人。如果要对最高的存在奉献一件牺牲的话,除死以外,还能奉献什么呢?让我们把经过理智的思考而决定的死奉献给上帝,把他向我们索还的灵魂静静地安放在他的心里。

  这是良知对所有的人宣示的大道理,而且是得到了宗教认可的大道理①。现在,让我们回头来谈我们自己。你对我赤诚相见,而我也深知你的痛苦,你遭受的痛苦并不比我少。你的痛苦和我的痛苦一样,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而且,愈是没有办法医治,愈是把荣誉看得比财产更重要。我承认,你是咬紧牙关忍受你的痛苦的,你有美德做你的后盾,再前进一步,它就使你解脱了。你要求我忍受痛苦,绅士,我倒是要要求你结束你的痛苦。我现在让你来评判:在我们两人当中,谁对谁更有用。

  --------
  ①这封信竟谈这个问题,真是奇怪!一个人为自己研究这样的问题,能如此平心静气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吗?这封信是不是捏造的,或者,作者是不是存心让人家批驳?值得怀疑的,是他引用罗贝克的例子,他似乎想用罗贝克的例子来证明他也应当这样做。罗贝克是那么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以致决心把它写成一本书,一本厚厚的长篇巨著,而且书中的语言平平淡淡,笔调十分凝重。罗贝克说,他把书一写好,就可以死了,而且死的时候,也的确像他著书的时候那样安详。我们切莫相信世纪的偏见和民族的偏见。如果不按他的方式自杀,那就只有在自杀的时候暴跳如雷了。一切勇敢的行为,在心灵软弱的人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心忖度他人的心。然而,我们还可举出许许多多经过证实的贤人的事例,他们既无后悔的表示,也不大发雷霆或做出绝望的样子。他们之所以不要自己的生命,唯一的原因是由于生命已经成了他们的累赘,因此,他们死的时候,比他们生的时候还安详。——作者注

  我们为什么迟迟不走这该走的一步路呢?难道说我们硬要活到年纪老迈,在已经失去了生命的魅力之后还要苟恋余生吗?我们为什么要可怜巴巴地费那么大的力气拖着一副衰败的身躯?以我们现在的年龄而论,心灵的力量可以很轻易地使我们的生命摆脱一切束缚,知道如何去死,往后,就只好呻吟地等别人来夺去我们的生命了。当我们产生了活够了的心情,巴不得死的时候,我们就要趁此时刻死去;我们切莫等待死神带着一副吓人的样子在我们不愿意死的时候来催我们的命。我记得,我有一个时候,曾祈求上天只让我活一个小时,要是那时候我真的死了的话,我当时的样子一定是很沮丧的。唉!要割断把我们的心与人世相连的纽带,真难啊!因此,一把纽带割断,就马上离开,这才是明智之举!绅士,我认为,我们两人都有资格住在一个更纯洁之地;美德已向我们指出了这个地方,而命运也要求我们赶快去寻求。愿友情在我们一生的最后时刻把我们两人紧紧联结在一起。啊!两个知心的朋友互相拥抱,自愿同时结束他们的生命,同呼最后一口气,让两个灵魂同时脱离他们的身躯,那是多么惬意啊!他们的最后一分钟有什么痛苦?有什么可后悔的?他们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什么可恋恋不舍的?他们一起走,他们在世上没有什么舍不得的东西。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